DB13(J)/T 8324-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

DB13(J)/T 8324-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
积分0.00
特惠
积分0
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
立即下载
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
文档
仅供个人学习
反馈
标准编号:
文件类型:.pdf
资源大小:524K
标准类别:建筑工业标准
资源ID:227712
VIP资源

标准规范下载简介:

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,准确率92%以上,供参考

DB13(J)/T 8324-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

根据工程实体的性能取决于内在材料性能和构造的原理,在 施工现场抽取一定数量的工程实体组成材料,按同工艺、同条件 的方法,在实验室制作能够反映工程实体热工性能的试样

3.0.1从事节能检测的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资质,检测人员应经 过专门培训。

3.0.1从事节能检测的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资质,检测人员应经 过专门培训。 3.0.2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节能检测应以单栋建筑为检测对 象。检测方法、合格指标和判定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的有关规定。 3.0.3节能检测前提交的技术文件宜包括以下内容: 1 节能设计文件: 2工程竣工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; 3合格证及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对施工现场见证 取样送检的被动门、外窗、透明幕墙、建筑采光顶和保温材料的 有关性能所作的复检报告; 4 空调、通风设备产品的合格证及性能检测报告: 5节能施工组织方案; 6节能隐蔽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记录及影像资料。 3.0.4节能检测中使用的仪器、仪表应具有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 有效期内的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,精度等级及最小分度值应能满 足工程性能测定的要求。除本标准其他章节另有规定外,仪器 仪表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有关规定。

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

DL/T 1358-2014 火力发电厂水汽分析方法 总有机碳的测定4.1.1围护结构包括非透光和透光两种类型。非透光围

4.1.1围护结构包括非透光和透光两种类型。非透光围护结构热 工性能检测应包括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、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 室内温度差和热工缺陷等检测。透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应包 活保温性能、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和遮阳性能等检 测。

4.2保温性能检测方法

4.2.1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宜采用同条件试样法。

4.2.2当透明幕墙和采光顶的构造外表面无金属构件暴露时,其 传热系数可采用现场热流计法进行检测,当不能采用现场热流计 法进行检测时,可采用同条件试样进行检测。 4.2.3非均质材料自保温和基墙非均质的外保温墙体不宜采用热 流计法。

4.2.4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检测可按《围护结构传

检测方法》GB/T34342和《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规 程》JGJ/T357的规定进行。

4.2.5围护结构的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可按《公共建

4.2.7受检部位传热系数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

1受检部位传热系数的检测值应不大于相应的设计值,且应 符合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; 2当受检部位传热系数的检测值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, 应判为合格,否则应判为不合格,

4.3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检测方法

4.3.1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宜采用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进行检 测,并应与室内温度同步检测。 4.3.2检测内表面温度时,测点应选在围护结构的屋顶、不同朝 可外墙、不采暖地下室顶板、外窗等易出现热桥部位,具体位置 可采用红外热像仪确定。每个部位不应少于2处,每处不应少于 4个测点。 4.3.3内表面温度传感器连同不少于0.1m长引线应与受检表面

4.3.3内表面温度传感器连同不少于0.1m长引线应与受检表面 紧密接触,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应与受检表面基本相同。 4.3.4内表面温度检测应在采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,检测 时间宜选在最冷月和最热月,目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。检 测持续时间不少于96h,检测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宜超过30min。 4.3.5围护结构非透明部位内表面温差应按下式计算

4.3.4内表面温度检测应在采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,

时间宜选在最冷月和最热月,且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。检 则持续时间不少于96h,检测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宜超过30min 4.3.5围护结构非透明部位内表面温差应按下式计算

4.3.5围护结构非透明部位内表面温差应按下式计算

围护结构非透明部位内表面温差逐时值 的算术平均值(℃); 检测持续时间内内表面温度逐时值的算 术平均值(℃); 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内空气温度逐时值的

4.3.6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应符合现行河北 省工程建设标准《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 DB13(J)/T273和《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 OB13(J)/T263中的相应规定。 4.3.7当受检部位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.3.6条的规定时,应

4.3.7当受检部位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.3.6条的规定时,应

4.4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方法

4.4.1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应包括外表面热工缺陷检测、内表 面热工缺陷检测。 4.4.2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宜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,检测流程 宜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。 4.4.3 红外热像仪及其温度测量范围应符合现场检测要求。红列

热像仪设计适用波长范围应为8.0um~14.0um,传感器温度 率(NETD)不应大于0.08℃,温差检测不确定度不应大于0 红外热像仪的像素不应少于76800点

4.4.4检测前及检测期间,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:

1检测前至少24h内室外空气温度的逐时值与开始检测时的 室外空气温度相比,其变化不应大于10℃; 2检测前至少24h内和检测期间,建筑物围护结构内外平均 空气温度差不宜小于10℃; 3检测期间与开始检测时的空气温度相比,室外空气温度逐 时值变化不应大于5℃,室内空气温度逐时值变化不应大于2℃; 41h 内室外风速(采样时间间隔为30min)变化不应大于2

级(含2级); 5检测开始前至少12h内受检的外表面不应受到太阳直接照 射,受检的内表面不应受到灯光的直接照射; 6室外空气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5%,空气中粉尘含量不应异 常。 4.4.5检测前宜采用表面式温度计在受检表面上测出参照温度, 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发射率,使红外热像仪的测定结果等于该参照 温度:宜在与目标距离相等的不同方位扫描同一个部位,并评估 临近物体对受检围护结构表面造成的影响:必要时可采取遮挡措 施或关闭室内辐射源,或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检测。 4.4.6受检表面同一个部位的红外热像图不应少于2张。当拍摄 的红外热像图中主体区域过小时,应单独拍摄1张以上(含1张) 主体部位红外热像图。应用图说明受检部位的红外热像图在建筑 中的位置,并应附上可见光照片。红外热像图上应标明参照温度 的位置,并应随红外热像图一起提供参照温度的数据。 447受检外表 受检

4.4.5检测前宜采用表面式温度计在受检表面上测出参照温度, 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发射率,使红外热像仪的测定结果等于该参照 温度;宜在与目标距离相等的不同方位扫描同一个部位,并评估 临近物体对受检围护结构表面造成的影响:必要时可采取遮挡措 施或关闭室内辐射源,或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检测。 4.4.6受检表面同一个部位的红外热像图不应少于2张。当拍摄

4.4.6受检表面同一个部位的红外热像图不应少于2张。当拍摄

的红外热像图中主体区域过小时,应单独拍摄1张以上(含1张) 主体部位红外热像图。应用图说明受检部位的红外热像图在建筑 中的位置,并应附上可见光照片。红外热像图上应标明参照温度 的位置,并应随红外热像图一起提供参照温度的数据。 4.4.7受检外表面的热工缺陷应采用相对面积()评价,受检 内表面的热工缺陷应采用能耗增加比(β)评价。二者应分别根据 下列公式计算:

Z(T Au) T = i=l ZAu i=1 Z(2 .) Zs. 1= Z(Aw, .) T., = =I j=1 j=1 j=1 m i=1

受检外表面缺陷区域面积与主体区域面积的 比值; 受检内表面由于热工缺陷所带来的能耗增加 比:

受检表面主体区域(不包括缺陷区域)的平 均温度(℃); 受检表面缺陷区域的平均温度(℃); 第i幅热像图主体区域的平均温度(℃); 第幅热像图缺陷区域的平均温度(℃): 第i幅热像图主体区域的面积(m?); 第i幅热像图缺陷区域的面积,指与T的温度 差大于或等于1℃的点所组成的面积(m²); 环境温度(℃); 热像图的幅数,i=1~n; 每一幅热像图的张数,j=1~m。

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0.5m²。 4.4.9受检内表面因缺陷区域导致所在测试区域的冷(热)量损失 增加比值应小于5%,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0.3m?。 4.4.10热像图中的异常部位,宜通过将实测热像图与受检部分的 预期温度分布进行比较确定。必要时可采用内窥镜、取样等方法 进行确定。 4.4.11当受检外表面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.4.8条规定时, 应判为合格,否则应判为不合格。 4.4.12当受检内表面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.4.9条规定时, 应判为合格,否则应判为不合格。

5.1.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气密性能检测应按设计文件要求的气 密区域进行检测

1被测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及气密层必须完工; 2被测建筑物测试前和测试后的室外风速不应大于3m/s,待 测建筑室内外温差乘以建筑空间高度(或建筑部分空间高度): 不宜大于250m·K; 3测试前测量室外空气压力、室内空气压力,且室内、外压 差不应该大于5Pa; 4测试前围护结构上门窗应完全关闭,测试区域内房门全部 开启,使用非透气性布基胶带封堵室内外联通的所有开孔,如自 然风口、机械风口及未进行水封的排污口等: 5在建筑物内外压差测量时,应确保内部压力传感器不受鼓 风设备的影响;外部压力传感器不受室外动压的影响

5.2.4气密区的建筑气密性能的检测应按附

5.2.5居住建筑气密性能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: 1应选取位于不同楼层的不同户型的单元房作为测试样本, 首层、顶层的抽检样本不得少于1套,抽检单元房的样本数量不 得少于整栋住宅总量的20%,且不得少于3套; 2抽检楼梯间的样本数量不得少于整栋建筑楼梯间总量的 50%,且不得少于1个。 5.2.6公共建筑应按不同功能性质和气密区域进行气密性能检 测袖检测气密区域

5.2.7气密区的建筑气密性能

6.1温度、相对湿度检测

6.1.1室内温度、相对湿度的检测持续时间宜与冷热源系统运行 司步,在建筑物达到热稳定后,应在最冷或最热月进行,测试时 间不少于96h,且数据记录时间间隔最长不得超过30min。测试期 间的室外温度、相对湿度测试应与室内温度、相对湿度的测试同 步进行。当该项检测是为配合其它物理量的检测而进行时,检测 的起止时间应符合相应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中的有关规定。 6.1.2检测时应关闭被测房间内门窗,待室内温度稳定后再进行

间的室外温度、相对湿度测试应与室内温度、相对湿度的测试同 步进行。当该项检测是为配合其它物理量的检测而进行时,检测 的起止时间应符合相应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中的有关规定。 6.1.2检测时应关闭被测房间内门窗,待室内温度稳定后再进行 测试。 6.1.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中,室内温度、相对湿度的检测数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: 1设有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,温度、相对湿度检测数 量应按照采暖系统分区进行选取。当系统形式不同时,每种系统 形式均应检测。相同系统形式应按系统数量的20%进行抽检。同 一个系统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房间数量的10%,且不应少于1间房 间。 2未设置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,温度、相对湿度检测 数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量的15%。对于居住建筑,检测数量不应 少于用户总数的10%,并不得少于3户,并至少包括顶层、中 间层和底层各1户。 3检测数量在符合本条第1、2款规定的基础上也可按照委托 方要求增加。

6.1.4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检测,当受检房间使用面积大于 或等于30m?时,应设置两个温度、相对湿度测点。 6.1.5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检测,室内温度、相对湿度的测 点数量应符合表6.1.5规定:

6.1.4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检测,当受检房间使用面积大于 或等于30m²时,应设置两个温度、相对湿度测点。

6.1.4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检测,当受检房间使用面积大于

表 6.1.5室内温、相对湿度测点数量

6.1.6测点位置宜设在被测房间中央的活动区域,且距地面或楼 面700mm~1800mm范围内;温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 内冷热源的直接影响。温度、相对湿度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13层及以下的建筑物应逐层选取区域布置温度、相对湿度 测点; 23层以上的建筑物应在首层、中间层和顶层分别选取区域 布置温度、相对湿度测点; 3气流组织方式不同的房间应分别布置温度、相对湿度测点 6.1.7 室内温度逐时值和室内平均温度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:

8室内相对湿度应按下列公式讠

式中: Prm Prmji

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温度 (℃) ;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i个室内逐时温 度(℃);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温度逐时 值的个数;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j个测点的第i 个温度逐时值(℃);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温度测点 的个数。

ZPm;: Prm i=l n Prmi j=1 p

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相对湿 度(%);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i个室内逐时相 对湿度(%);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逐时相对

湿度的个数; Pi.j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i个测点的第i个 相对湿度逐时值(%);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相对湿度测点 的个数。

6.1.9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室内温度、相对湿度检测值应符合设 计要求或现行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《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》DB13(J)/T273和《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》DB13(J)/T263中的相应规定。 6.1.10当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室内温度、相对湿度检测值均符合 本标准第6.1.9条规定时,应判为合格,否则应判为不合格

6.2.1建筑新风量的检测应确认新风系统或全空气空调系统完成 调试,在供暖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行24h后进行,且所有风口应 处于正常开启状态。 6.2.2新风量检测按空调系统比例抽测。当系统形式不同时,每 种系统形式均应检测。 1公共建筑应按相同形式系统应按空调覆盖面积的20%比 列进行抽测。同一系统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量的10%,且 不应少于1间房间; 且不

6.2.1建筑新风量的检测应确认新风系统或全空气空调系统完成 调试,在供暖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行24h后进行,且所有风口应 处于正常开启状态。

6.2.4当检测区域为独立新风口时,检测该区域的所有新风口风 量,该区域新风量为所有新风口风量之和。 6.2.5当检测区域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时,应检测该区域所有送 风口风量,同时测试覆盖该区域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总风量和新风 量,并计算新风量和总风量比值。检测区域新风量按式(6.2.5) 计算:

L, = ZL, ×r

检测区域新风量; 检测区域第i个送风口风量; 则区域所属全空气空调系统新风量与总风量比 值。

6.2.6检测区域人均新风量为检测区域新风量与该区域人员设计 数量的比值。

1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新风量不应小于30(m3/h)。公共 建筑的新风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《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设计规范》GB50376及设计文件的规定。 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标准第1款的规定时,应判为合格,否 则应判为不合格。

6.3二氧化碳浓度检测

6.3.1建筑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测试应在人员正常使用及暖通空调 系统正常运行24h后进行。

5.3.1建筑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测试应在人员正常使用及暖通空调 系统正常运行24h后进行。 5.3.2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应采用二氧化碳浓度测试仪。测试 时布点方式及计数规则可按照本标准6.1节温度、相对湿度检测

时布点方式及计数规则可按照本标准6.1节温度、相对湿度检测

6.4细颗粒物PM2.5浓度检测

6.4细颗粒物PM2.5浓度检测

6.4.1室内PM2.5含量应在暖通空调系统正常运行24h后进行, 且检测点处的环境平均风速宜小于1m/s。 6.4.2室内PM2.5浓度检测方法应按照《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 置》GB/T34012的相关规定执行。 6.4.3对于建筑中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,室内PM25浓度24小时 平均值宜不超过35.0ug/m3。

6.5.1室内噪声检测应在室内末端设备止常运行工况下,以及背 景噪声在末端空调关闭后,应选择对室内噪声较不利的时间进行 6.5.2室内噪声检测应满足现行《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》GB 50118附录A的相关规定,采用积分声级计法进行检测。 6.5.3室内噪声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:

水木 6.5.2室内噪声检测应满足现行《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》GB 50118附录A的相关规定,采用积分声级计法进行检测。 6.5.3室内噪声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: 1居住建筑的室内噪声昼间不应大于40dB(A),夜间不应大 于30dB(A)。酒店类建筑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《民 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》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要求; 其他建筑类型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《民用建筑 隔声设计规范》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规定 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标准第1款的规定时,应判为合格,否 则应判为不合格

1在进行交换效率的测试之前应先完成新风量、排风量的测 试; 2应在热回收新风机组的新风进口、送风出口、回风进口布 置温湿度测点,温湿度测试应采用具有自动记录功能的温湿度测 试仪表。 3应在热回收新风机组稳定运行30min后开始交换效率的 测试,各个位置处的温湿度测试频次不应低于1次/min,测试时 旬不少于30min,且应完成至少30次测量。 4测试时新风进口、回风进口的空气温差不应小于8℃。 7.0.7热回收新风机组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按式(7.0.7)计算

热回收新风机组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,

热回收新风机组的输入功率,W: 热回收新风机组的新风量,m3/h。

Nwd、Nsi、Nh toA、 dos、 ds、 dRs hoA、hs、hRA

分别为机组的显热、湿量、全热交 换效率,%; 分别为新风进口、送风出口、回风 进口的干球温度,℃; 分别为新风进口、送风出口、回风 进口的含湿量,g/(kg·干); 分别为新风进口、送风出口、回风 进口的烩值,kJ/kg。

7.0.9热回收新风机组的性能测试结果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,其 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还应符合下列规定: 1显热回收机组的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设计要求; 2全热回收机组的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设计要求; 3居住建筑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0.45W/(m3/h),公共 建筑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满足现行河北省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OB13(J)81的相关要求。 4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或第2款,且符合第3款的规 定时,应判为合格,否则应判为不合格

A.0.1检测仪器仪表性能应符合表A.0.1的规定。

附录A检测仪器仪表性能要求

表A.0.1检测仪器仪表性能要求

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流程

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流程应符合图B.0.1的规定。

图 B.0.1 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流程

附录C被动区气密性(鼓风门法)检测

YCZ 576-2018 打叶复烤 分类加工技术指南N50+=L50+ Nso'=Ls0 /v

N=(N50++N50)/2

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,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司的用词说明如下: 1)表示很严格,非这样做不可的: 正面词采用“必须”,反面词采用“严禁” 2)表示严格,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: 正面词采用“应”,反面词采用“不应”或“不得” 3)表示允许稍有选择,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: 正面词采用“宜”,反面词采用“不宜”。 4)表示有选择,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应这样做的,采用 “可”。 2本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、标准执行的写法为:“ 应符合的规定”或“应按…执行”

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

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》DB13(J)/T8324 2019,经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9月9日以第52号公 告批准发布。 为便于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有关条文 规定,编制组按章、节、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,对条 文规定的目的、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 日是,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,仅供使用 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条文规定的参考

1 总则 32 2 术语和符号, .33 2.1 术语. ...33 3 基本规定, .34 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. ..36 4.1 一般规定. .36 4.2 保温性能检测方法 .36 4.3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检测方法. .37 4.4 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方法 .37 6 室内环境检测 42 6.1 温度、相对湿度检测. .42 6.2 新风量检测, . 43 6.3 二氧化碳浓度检测.. .44 6.4 细颗粒物PM2.5浓度检测. .45 6.5噪声检测 .46 7 热回收新风机组检测 48

1.0.1近年来,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国际上快速发展的能效 高且居住舒适的建筑,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、节能减排的重要途 径。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,对实施能源资源消费革命发展战 略,推进城乡发展从粗放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,对实现新型城镇 化,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。 然而当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领域的检测技术还处于研究阶 段,标准制定存在空白。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的效果如何,是否真正能够为实现建筑超低能耗做出贡献,这些 都需要通过检测来进行印证。同时,随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 价工作的开展,在对此类建筑进行评价时,可能会出现缺之充分 的数据资料支持评价结果的现象。因此必须进行被动式超低能耗 建筑检测才能获得相关必要的数据,由此来支撑相应的评价结果 司时,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成后,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的前提 下,是否达到相关的设计参数和用能指标,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 筑的发展至关重要。 1.0.2既有建筑改造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工程的检测可参照本 规程执行,包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, 1.0.3建筑热工性能和能耗指标仅仅是建筑产品众多质量特征的 个方面,因此,在按本标准进行节能检测时,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、规范的规定。

1.0.3建筑热工性能和能耗指标仅仅是建筑产品众多质

一个方面,因此,在按本标准进行节能检测时GB 23200.90-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及乳制品中多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-质谱法,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、规范的规定。

©版权声明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