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B/T 10074-2018 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

NB/T 10074-2018 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
积分0.00
特惠
积分0
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
立即下载
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
文档
仅供个人学习
反馈
标准编号:NB/T 10074-2018
文件类型:.pdf
资源大小:4.40 MB
标准类别:水利标准
资源属性:
VIP资源

NB/T 10074-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:

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,准确率92%以上,供参考

NB/T 10074-2018 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

5.1.1工程地质测绘应先测制综合地层柱状图,确定岩层的填 图单位后,再进行全面测绘工作。测制综合地层柱状图应符合下 列规定: 1综合地层柱状图的比例尺宜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5倍~ 10倍,岩性简单地区可适当缩小,对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的软弱 夹层和地质现象,应扩大比例尺或用符号表示。 2实测地层副面应选择在露头好、岩层出露齐全、构造简 单、化石丰富的地段,并宜垂直岩层走向 3当露头不连续或地层连续性受到构造破坏时,应在测绘 区以外或不同地段测量地层剖面,各剖面的连接应有可靠证据。 4测制综合地层柱状图时,应选择标志层和划分填图单位 并宜系统采集岩石、化石标本进行鉴定。对各类岩土层除进行一 般描述外,还应着重描述工程地质特性。 5在地质构造复杂或岩相变化显著的地区,应测制各代表 性地段的地层剖面,编制地层对比表。 6地层地质年代的划分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。 5.1.2不同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填图单位划分应符合下列 规定: 1工程地质测绘填图单位划分应符合表5.1.2的规定 2天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,应在研究沉积韵律和岩相变 化的基础上,结合岩性的差异或成层组合特点以及岩层的工程地 质特性,划分工程地质岩组作为填图单位。 3对工程地质、水文地质及岩溶具有重要意义的岩层或岩

组,应单独划分。 4第四系的分层,应按地层年代、成因类型及岩性等划分。 大比例尺测绘中,还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貌条件,结合沉积物的 物*力学性质、水*性质以及盐碱度等特征进行详细分层

表5.1.2工程地质测绘填图单位划分

GB/T 36639-2018 信息安全技术 可信计算规范 服务器可信支撑平台注:*为力争达到的分层单位

5.1.3地质点法的应用,应符合下列要求

1小比例尺测绘,宜采用横穿越法。当地层相变较大,构 造复杂,或需要查明一些重要地质间题时,可进行界线追索。 2中比例尺测绘,应采用横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的 方法。 3 大比例尺测绘,应采用全面布点法。 5.1.4 遥感解译法的应用,应符合下列要求: 1 中比例尺、小比例尺遥感解译时,宜选用航片、卫片 资料。 2大比例尺遥感解译时,宜选用航片、陆摄照片、激光扫 描成果。 3遥感解译成果应进行野外验证和核实。 5.1.5工程地质测绘使用的地形图,应是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 或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。当地质测绘采用的地形图比例 尺与地质测绘比例尺不一致时,应在地质图上注明实际的地质测 绘比例尺。

NB/T100742018

程地质测绘的详细程度,应与选用的比例尺

NB/T100742018

对相当于地质测绘比例尺图上宽度大于2mm的地质现象应予测 绘。对于评价工程地质或水文地质条件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, 即使在图上宽度不足2mm,也应扩大比例尺表示,并注明其实 际数据。

5.1.7地质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

5.1.8地质点的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

1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,地质点的定位宜用目测、罗盘 仪交汇或使携式GNSS定位。对可能影响评价库区和建筑物区 的工程地质、水文地质条件或岩溶评价的重要地质点,应采用测 量仪器定位或GNSS单点定位。 2中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,对于控制主要地质界线和地质 现象的地质点,应采用测量仪器定位或GNSS单点定位。 3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的地质点应采用测量仪器定位或 能满足精度要求的GNSS定位。 5.1.9地质图的各种地质界线应按地质制图的*则实地勾绘 地层地表界线、结构面地表出露线在地质图上的特征应符合V 字形法则,V字形法则的应用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要求。允 许偏差应为相应比例尺地质测绘图上的主2mm。接图部位的地 质界线应协调一致。

1为分析研究测区的地层岩性、地质构造的副面以及水库 区、长引水线路区的一般地质副面,可在地质图上切制,其主要 地质现象应实地校核。 2建筑物区或研究专门性问题的主要工程地质剖面图应 实测。 3 部副面图与平面图的内容应协调一致。 5.1.11 野外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: 1 凡图上表示的地质现象,都应有记录可查, 2地质点的描述应在现场进行,并应进行点间描述,重要 的地质现象还应有地质系描、摄影或录像。 3地质点应统一编号。地质点记录应有专用卡片,并用铅 笔书写,文字要清晰。工程地质测绘常用记录表可符合本规程附 录E的规定。 4采用数字化填图技术的工程地质测绘,野外记录应符合 本规程第A.0.4条的要求

1 应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岩主样进行鉴定或试验。 2宜采用点荷载裁仪、回弹仪等进行现场简易测试。 3宜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。 .1.13外业工作期间应及时清绘地质底图,整*野外记录、标 本、样品,编制各类分析图表等:当采用数字化填图技术时,其 成果宜及时备份和共享

NB/T100742018

1 地貌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 1 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。 2 地貌与地层岩性、构造、第四纪地质等的关系。 3 河谷地貌发育史。 +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、赋存与地貌的关系。

5.2.1地貌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

NB/T100742018 5.2.2利用已有地形、地貌资料,并宜结合三维仿真场景,分 析基本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因类型,并应研究微地貌的特 点。按地势形态划分的陆地地貌类型宜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 规定。 5.2.3河谷地貌类型测绘应包括河谷断面形态、河谷与地质构 造关系、河谷切割程度、河谷地貌类型的确定等内容。河谷地貌 类型划分宜符合本规程第F.0.2条的规定。 5.2.4 河谷纵部面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 1 谷底和河床纵向坡度及形状变化情况。 2 急流险滩、漾布、跌水、深槽、深潭等。 3 河谷纵坡突变。 5.2.5 河谷横剖面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 河谷横剖面的形态,峡谷与宽谷交替情况。 2谷坡的形状,坡度和高度,向分水岭过渡的特征,两岸 山体的厚度、完整程度和差异性。 3谷坡的地质结构、植被情况及切割程度。 4谷底和河床宽度、河漫滩的分布及其特征。 5古河床、古冲沟、牛轭湖、天然堤、决口口门等的分布 和埋藏情况。 5.2.6 河流阶地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 阶地级数及分布高程。 各级阶地形态特征,阶地纵、横副面的异常现象。 阶地的地质结构、类型与组合情况。 4 阶地的水文地质条件。 5 河流阶地成因、形成年代及河谷地貌发育史。 5.2.7 地貌测绘中应调查水文网的分布与发育特征,分析其与 岩性、地质构造的关系,并应调查十流和支流的交汇形态,河流 装夺、变迁以及古河床和冰川埋藏谷等的分布情况。

NB/T100742018

5.2.2利用已有地形、地貌资料,并宜结合三维仿真场景,分 析基本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因类型,并应研究微地貌的特 点。按地势形态划分的陆地地貌类型宜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 规定

5.2.3河谷地貌类型测绘应包括河谷断面形态、河谷与地质构 造关系、河谷切割程度、河谷地貌类型的确定等内容。河谷地貌 类型划分宜符合本规程第F.0.2条的规定

5.2.4河谷纵剖面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

5.2.5河谷横剖面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

1河谷横部面的形态,峡谷与宽谷交替情况, 2谷坡的形状,坡度和高度,向分水岭过渡的特征,两岸 山体的厚度、完整程度和差异性。 3谷坡的地质结构、植被情况及切割程度。 4谷底和河床宽度、河漫滩的分布及其特征。 5古河床、古冲沟、牛轭湖、天然堤、决口口门等的分布 和埋藏情况

5.2.6河流阶地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

1 阶地级数及分布高程。 2 各级阶地形态特征,阶地纵、横部面的异常现象。 3 阶地的地质结构、类型与组合情况。 4 阶地的水文地质条件。 5 河流阶地成因、形成年代及河谷地貌发育史。 .2.7 地貌测绘中应调查水文网的分布与发育特征:分析其与 性、地质构造的关系,并应调查十流和支流的交汇形态,河流 袭夺、变迁以及古河床和冰川埋藏谷等的分布情况,

5.2.8河间与河湾地块测绘宜包括下列内

1地块的相对高度、宽度、对称性、切割程度及纵横剖面 上的变化情况等地形特征。 2剥蚀面或夷平面的分级、高程、各级形态、变形或破坏 情况、成因及年代。 3古河床、古冲沟、古风化壳、古冰川、岩溶等现象的 分布。 4 岩溶区地貌发育史。 5. 2. 9 冲沟地质测绘宜包括下列内容: 分布、密度、规模及形态特征。 沟壁稳定情况,沟口堆积物特征、分布、厚度、发展及 其组合情况。 3沟水流量、固体径流来源。 5.2.10地质测绘中宜结合GIS分析,进行地表水文网的分布 与发育特征、河间与河湾地块、冲沟等的地质测绘工作。

NB/T100742018

5.3.1地层岩性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

1 地层年代。 2 地层的分布、变化规律。 3 地层的层序与接触关系。 4 岩性、岩相、层厚及变化特征。 5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5.3.2 遥感解译宜根据遥感影像上的色调、图像结构、空间结 构、影纹结构、形态等,解译各类岩组的物性与类型、产出状况 及其展布特征。

程地质特性 5.3.2遥感解译宜根据遥感影像上的色调、图像结构、空间结 构、影纹结构、形态等,解译各类岩组的物性与类型、产出状况 及其展布特征

5.3.3各类岩石的描述宜包括地层年代、岩石名称、颜色、矿 物成分、结构和构造、坚硬程度、成因类型、岩层厚度与岩相变 化、岩组或层组特征、岩层的特征标志、产状和接触关系等。层 状岩层单层厚度划分应符合表5.3.3的规定

NB/T100742018

表5.3.3层状岩层单层厚度划分

5.3.4沉积岩应研究沉积环境、岩相变化、沉积韵律、层*特 征、层面构造、化石、岩层以及工程岩组特征。沉积岩的测绘应 包括下列内容: 1碎屑岩类的碎屑矿物成分、颗粒大小、形状、分选情况 胶结类型、胶结程度和胶结物成分、层*特征、层面构造和结 核等。 2黏土岩类的矿物成分、结构、层面构造、胶结情况、崩 解、软化、泥化及膨胀特征等。 3化学和生物岩类的矿物成分、结晶情况、特殊的结构和 构造、层面特征、缝合线以及岩溶现象等。 4建筑物区的软弱岩层或可溶性夹层的数量、厚度、层位、 性状、分布情况及接触关系等。含煤及其他含矿地层的层位、开 采情况以及采空范围。 5.3.5岩浆岩应调查其成因类型、产状、规模、序次、与围岩 的接触关系。岩浆岩的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 1侵人岩的生成状态,岩体所处的构造部位,与围岩的穿 插或接触关系,接触带特征及流线、流层、析离体、捕虏体、蚀 变、隐爆等情况。 2喷出岩的岩性、岩相、分异变化情况,*生或次生构造 *生节*,捕虏体,韵律与旋回层序,喷发或溢流形式,喷溢次

数,间歇情况,喷溢环境。 3建筑物区侵入岩的岩相,侵入体的边缘接触面或接触带 状,岩墙、岩脉及其围岩的风化破碎情况,蚀变情况,软弱矿 物富集带。喷出岩的喷发间断情况,层间接触关系,以及熔渣、 气洞和凝灰岩的泥化、软化、崩解等情况。 5.3.6变质岩应研究其成因类型、变质类型、变质程度并划分 变质带,岩右的矿物成分、结构、构造、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 关系等。变质岩的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 1片麻岩类的片麻*构造,软硬矿物的含量及其风化特性 岩石的均一性和变化规律,岩体结构特点。 2片岩类的片*、*岩层*的产状及其发育程度,软、硬 矿物或片状矿物的富集情况。 3干枚岩、板岩类的板*、*岩层*及产状、于枚状、片 伏或板状构造及其劈裂情况。 4块状变质岩类的岩体完整性及裂隙性、块状构造与片麻 *构造的关系、大*岩的岩溶情况等。 5混合岩的类型、残留体的岩性和构造以及混合岩化程 变等。 6建筑物区的软弱变质岩带或软弱变质岩夹层以及岩脉的 持性。于枚岩、片岩、板岩的软化、泥化和崩解现象。 5.3.7第四纪地层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: 1应测绘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、沉积环境、形成年代, 土层名称、物质及颗粒组成和性质、结构特征、厚度、均一性和 递变情况、各层的分布及所处地貌单元。 2各类土的描述内容应包括土层年代、微地貌形态、成因 类型、分布特征及岩性、颜色、颗粒组成、颗粒形态、结构、密 实程度、关然湿度、稠度等物*特征。必要时可进行物*、化学 及特性指标试验,并分析其工程地质特性。

5.3.7第四纪地层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

1应测绘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、沉积环境、形成年代、 土层名称、物质及颗粒组成和性质、结构特征、厚度、均一性和 递变情况、各层的分布及所处地貌单元。 2各类土的描述内容应包括土层年代、微地貌形态、成因 类型、分布特征及岩性、颜色、颗粒组成、颗粒形态、结构、密 实程度、然湿度、稠度等物*特征。必要时可进行物*、化学 及特性指标试验,并分析其工程地质特性。 3应测绘建筑物区架空的松散堆积层和膨胀土、湿陷性土

NB/T100742018

NB/T100742018

冻土、红黏土、软土、可能液化土层、盐渍土及分散性土等特殊 土的性质、厚度、分布及其埋藏情况。

5.4.1地质构造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:

1应测绘褶皱和断裂的分布、产状、形态、规模、性质、 组合形式、交切关系及其所属构造单元或构造体系。 2宜结合地层的研究,分析构造形迹的形成年代、相互关 系和发展过程。 3应测绘各类构造的发育程度、分布规律、结构面的形态 持征和构造岩的性质。结构面规模分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《水 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》GB50287的有关规定。结构面类型 划分应符合本规程附录G的规定。 4应测绘第四纪以来断层的活动迹象、特点,初步判别断 层的活动性,分析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。 5.4.2遥感解译宜根据遥感影像上的色调、形态、影纹等信息, 解译褶皱和断层等各类构造形迹的几何属性、存在标志、力学性 质、两侧地层活动方向、活动性及次级构造发育情况等。

5.4.3褶皱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

1褶皱类型、形态、两冀倾角,褶皱轴的位置、走和倾 大或仰起方向及倾角。 2组成褶皱的岩层年代、岩性、相变和两翼岩层厚度的变 化,以及褶皱内部小构造特征。 3 褶皱的规模和组成形式。 4 褶皱的形成时期。 5 建筑物区褶皱轴部岩层的破碎和两翼层间错动情况 5. 4. 4 断层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 1 断层的位置、产状、规模和性质。 2 断层在空间的分布特点和组合形式。

NB/T100742018

NB/T100742018

表 5. 4. 6 1 节*裂随发育程度分级

5.4.7劈*、片*测绘内容应包括所处的构造部位、成因、产 状、性质、规模、发育程度和与其他结构面的组合关系,以及势 *、片*带的分布位置。 5.4.8结合地区的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的关系,除应测绘褶 皱、断层、节*裂隙等构造外,还应测绘下列内容: 1倒转构造地区是否存在缓倾角送瓦式断层和飞来峰等现 象及其情况。 2褶皱发育或软硬岩石互层地区的层间错动带及破碎带的

情况,特别是层间错动面的形态和构造岩的泥化程度,以及小褶 皱和岩层塑流现象。 3脆性岩层中局部地段出现断层变窄或“尖灭再现、尖灭 侧现”的现象及断裂构造与岩体蚀变的关系。 4岩体端变与构造形成的褶曲现象的区别。 5主要构造线、结构面组合形式与建筑物轴线及岸坡的相 互关系。

究活断层的延伸方向、规模、性质和活动特点,以及地震活动情 况,可布置探槽或取样鉴定其最新活动时期

NB/T100742018

5.5.1物理地质现象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

1滑坡、崩塌、蠕动变形、泥石流、岩体风化、卸荷、危 体等各类物理地质现象,及其分布位置、形态特征、规模、类 型和发育程度。 2各种物理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、现状。 3物理地质现象对工程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。 .5.2遥感解译宜根据遥感影像上的色调、影纹、形状、植被 盖情况等信息,解译滑坡、崩塌、泥石流等各类物理地质现 。宜解译滑坡和崩塌的分布及其稳定状态,泥石流沟的形成 区、流通区、堆积区的空间分布,

1滑坡所处地貌部位,滑坡体的分布位置、高程、范围、 体积和形态特征。 2滑坡体所在层位、岩性、构造部位,滑坡体的物质组成、 原岩结构的破坏情况。 3滑坡体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位置、形态,滑动带物质组成、 厚度、颗粒级配、矿物成分、含水状态等。

NB/T100742018

4滑坡体的边界条件、变形破坏现象及稳定现状。 5滑坡地区地震和水文气候条件,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状况, 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。 6滑坡类型、成因机制、形成时期及演化历史。 7滑坡后缘山体的稳定性 8建筑物区和近项库岸的滑坡体稳定性、发展趋势及对工 程的危害性的初步分析。 5.5.4 崩塌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 崩塌体的位置、分布高程、范围和体积。 2 崩塌体的物质成分、结构和块径大小。 3 崩塌体下伏岩土体的性质,崩塌体底界位置、形态特征 4 崩塌区的地层、岩性、地质构造、地貌和水文气象条件 5 崩塌类型、成因和形成时期的分析。 6 建筑物区内崩塌体的稳定性,崩的发展趋势及对工程 影响的初步分析。

5.5.5端动变形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

1 端变体的位置、范围、高程、体积和形态特征。 2蠕变体所在的地层、岩性、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。 3蠕变的类型和成因的确定。 4建筑物区内变岩体的稳定性、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影响 的初步分析,

5.5.6泥石流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

1泥石流的位置、规模、物质组成和形态,以及泥石流发 生次数。 2泥石流沟流域的地质地貌结构、形态特征、人类活动情 况和植被状况。 3泥右流形成区的范围、可能启动物质的性质和规模,流 通区的沟谷形态及坡度,堆积区的范围、堆积规模和特征。 4泥石流类型、泥石流流体性质、形成条件和形成时期的

分析确定。 5建筑物区泥石流发展趋势和重新活动的可能性及其对工 程、施工设施及人员安全影响的初步分析。 5.5.7岩体风化卸荷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 1风化层的分布和形态特征。 2风化岩体颜色、结构构造变化、破坏程度、风化裂隙发 育情况、充填物及其性质,以及风化蚀变的次生矿物等。岩体风 化程度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《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》 GB50287的有关规定。 3易风化岩石的风化状态及特征。 4建筑物区的岩体风化情况与岩性、构造、水文地质条件、 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关系。 5卸荷岩体或卸荷裂隙的分布位置、产状、规模和充填物 性质。岩体卸荷程度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《水力发电工程地 质勘察规范》GB50287的有关规定。 5.5.8危岩体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 1危岩体位置、形态、分布高程、规模。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形地貌、地层岩性、地质构造、岩体 结构类型、斜坡结构类型。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。 4危岩体成因及变形发育史的分析。 5建筑物区周围自然边坡危岩体稳定性、发展趋势及对工 程可能影响的初步分析。 5.5.9物理地质现象测绘应测绘工程建筑物区错落体、潜在不 稳定岩土体、塌陷区、采空区的位置和规模,初步分析其对工程 建筑物的影响

1风化层的分布和形态特征。 2风化岩体颜色、结构构造变化、破坏程度、风化裂隙发 育情况、充填物及其性质,以及风化蚀变的次生矿物等。岩体风 化程度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《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》 GB50287的有关规定。 3易风化岩石的风化状态及特征。 4建筑物区的岩体风化情况与岩性、构造、水文地质条件、 也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关系。 5卸荷岩体或卸荷裂隙的分布位置、产状、规模和充填物 生质。岩体卸荷程度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《水力发电工程地 质勘察规范》GB50287的有关规定

质勘察规范》GB50287的有关规定。

5.5.8危岩体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

1危岩体位置、形态、分布高程、规模。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形地貌、地层岩性、地质构造、岩体 结构类型、斜坡结构类型。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。 4危岩体成因及变形发育史的分析。 5建筑物区周围自然边坡危岩体稳定性、发展趋势及对工 程可能影响的初步分析。 5.5.9 物理地质现象测绘应测绘工程建筑物区错落体、潜在不 稳定岩土体、塌陷区、采空区的位置和规模,初步分析其对工程 建筑物的影响

NB/T100742018

5.6.1岩溶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

NB/T100742018

5.6.2遥感解译宜根据遥感影像上的色调、形态、影纹等信息,

解译各类岩溶地貌。可采用GIS分析查找主要的岩溶正负地貌 分布、性状、规模等特征:并结合地形地貌、地层岩性及地质构 造发育情况为地下岩溶的判译提供间接证据。 5.6.3岩溶测绘应测绘岩溶洼地、漏斗、落水洞等的发育情况 包括分布位置、形状、规模、层位、岩性、构造条件及地貌部 位,调查落水洞地表水发育情况与下潜流量及其季节变化,分析

5.6.4岩溶洞穴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

1洞八的位、洞口洞底的高程、所在层位、岩性和构造 情况。 2 洞穴形态,纵、横剖面的特征,延伸和变化情况。 3洞内地下水状况、沉积物和堆积物的性质,以及洞体的 完整性和稳定性。 4不同形态的洞穴数量、密度、成层情况及空间分布规律 洞穴的垂直、水平方向的连通情况。 5溶蚀裂隙的空间分布、规模、特征、延伸方向、充填情 况,以及与洞穴等的发育关系。 6岩溶洞穴形成时期的研究。 5.6.5岩溶测绘应测绘各种岩溶泉的出露位置、高程、层位 岩性、构造条件及出水口的变迁情况。通过水温、流量的测定 水质分析及连通试验或访间,了解其动态和水力联系等,分析地 下水的补给、径流和排泄条件。宜对地下暗河发育方向、途径及 补给区等进行专门调查,并应测定其流量和流速

5.6.6碎屑岩溶蚀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

1碎屑岩的分布、岩性、厚度、产状、结构、胶结类型、 碎屑物矿物成分及胶结物化学成分。 2碎屑岩溶蚀现象和类型及其地层层位、分布位置、高程、 规模、形态特征及发育规律。 3可溶性碎屑岩中非可溶碎屑岩类岩层、夹层的分布和连 续性,以及可溶性碎屑岩与非可溶性碎屑岩的组合关系。 4碎屑岩区水文地质条件、构造发育情况

NB/T100742018

5.7.1水文地质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

1地下水的类型、理藏条件、运动规律和动态变化, 2相对隔水层、透水层、含水层的分布,透水层的透水性, 含水层的富水性,各含水层的补给、径流和排泄条件,各含水层 之间的水力联系和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。 3水的物理性质、化学成分。 4水文地质条件和作用对岩土体性质及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5.7.2遥感解译宜根据遥感影像上的色调、形态、影纹等信息 解译各类水文地质现象。宜解译地下水补给、径流、排泄的水文 地质条件及泉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分布等信息,并分析地表水及地 下水的类型、理藏条件及运动规律。

5.7.3泉水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:

1 位置、地貌部位、高程、出流情况。 N 出露处的地层、岩性及地质构造。 3 类型和性质。 流量及其随季节变化情况。 水的物理性质、化学成分、泉水沉积物情况。 6 温泉或热泉的水温变化,上升泉的承压情况、成因及对 工程的影响。

NB/T100742018

NB/T100742018

5.7.4水并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

1水井的位置、地貌部位、井深和井口高程。 2并壁和并底的岩性和地质结构, 3水位理深、水位变幅及季节变化情况。 4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。 5.7.5地表水体测绘应包括其位置、分布范围、变化情况和所 在层位,河和湖及溪沟等的流量、水位、水质。 5.7.6水文地质测绘宜综合泉、并和地表水的测绘资料,初步 分析其物理性质、化学类型,以及补排关系和变化规律等。 5.7.7水文地质测绘应研究含水层、透水层和隔水层的数目、 层位、岩性、埋藏条件和分布情况。应了解隔水层厚度的变化, 是否有尖灭或被断层错开等现象。应初步分析透水层的透水性和 隔水层的阻水可靠性。 5.7.8宜结合地质结构、地貌、水文地质测绘,初步分析地下 水分水岭位置及高程。 5.7.9建筑物区应研究因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,引起软弱岩层 或软弱结构面性状的变化,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。 5.7.10水文地质测绘应调查水库周边或渠道两侧土壤盐渍化和 沼泽化等现象。包括土壤的结构、成分、地下水的埋藏深度、含 盐量和毛管水上升带高度及其随季节的变化情况,盐渍化与地下 水位变化的关系和土壤随季节变化而产生上盐、脱盐等现象

6.0.1工程地质测绘外业结束后,应及时进行资料整理。资料 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: 1应对野外地质记录和原始资料等进行综合整理、分析。 应修正和补充航片、卫片、陆摄照片及激光扫描成果等遥感技术 应用资料。宜编绘镶嵌图、汇总表、分析图、素描图等各种综合 分析图表。应整理标本、照片和摄像资料等。 2应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、工程地质平面图、工程地质部 面图。对于开展遥感地质测绘工作的,还应缩制遥感地质解译 图。宜将数字化填图成果及时导出,建立并完善地质信息数据 库,并展地质空间分析,形成工程地质平面图 3宜编写工程地质测绘说明书或工程地质测绘报告。其内 容宜包括任务要求、工作完成情况、野外测绘成果的初步分析、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地质勘察工作意见。 6.0.2在资料整理过程中,对存疑或有争议的地质问题应及时 进行野外复查。 6.0.3外业工作结束后宜由项目专业负责人、技术负责人根据 勘察任务书或工程地质勘察大纲、工程地质测绘工作计划组织成 果验收,验收不合格应复测或补测。验收宜包括下列主要内容: 1: 地质测绘所采用地形图的精度。 地质点及地质线路布置的合理性。 野外描述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。 4 图件内容的准确性和合理性。 5 数字化填图野外GNSS精度和电子记录的完整性。 6 遥感地质解译的可靠性,数据库结构的合理性。 7: 地质空间分析结论的可靠性

NB/T100742018

NB/T100742018

附录A数字化填图技术要求

A.0.1数学化填图工作宜按照工作准备、野外测绘、成果整理 及成果验收的程序开展。 A.0.2数字化填图应收集相关资料,资料收集应包括下列 内容: 1涵盖了行政区划、交通状况、主要地表水系及其他基础 地理信息的地形图。 2 规划、设计资料。 3 区域地质、地震背景资料。 4. 卫片、航片、陆摄照片、激光扫描成果等资料。 5 已有遥感地质解译成果。 A.0.3 数学化填图工作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: 1 应将收集到的资料统一到地质信息数据库投影坐标系内, 座标转换误差应满足地质测绘比例尺相应精度的要求;应以收集 到的资料为基础,搭建现场填图数据库。 2现场填图所用地形底图、已有遥感地质解译成果及规划、 设计资料等宜整合成栅格格式,栅格像元大小不宜超过成图比例 尺要求的图上宽度0.5mm。 3多源区域地质、地震背景资料宜进行镶嵌,镶嵌后的栅 格像元大小不宜超过成图比例尺要求的图上宽度2mm。 4对于收集到的重要地质界线,可缩编辑成失量格式导人移 动设备备用。 5踏过程中,应收集各填图单元解译标志。 6宜结合踏勘过程中收集的解译标志进行初步遥感解译。 A.0.4 野外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: 1野外测绘前应结合高分辨率影像、三维仿真场景及地形

底图复核GNSS定位精度,当其不能满足测绘精度要求时,宜 以GNSS导航并初步定位,结合纸质地形底图勾绘地质点及地 质界线,并应采用测量仪器最终定位。 2野外记录内容应包括地质点号、地质点类型、投影坐标、 GNSS高程记录及地质描述内容,可采用文字、照片、音频或视 频的形式表达。应实时记录地质点及测绘线路,并保存成标准失 量格式存档。 3数字化填图成果应及时备份、存储及导出。宜及时整理 阶段性成果,并可与后方实时共享。 4应对遥感地质解译成果进行现场验证,并完善各填图单 元解译标志

A.0.5数字化填图工作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:

1应以地质信息数据库坐标系统为准,将数学化填图生成 的地质点、测绘线路及重要地质界线以失量格式转换至地形图 上:转换误差应不超过成图比例尺要求的图上宽度2mm。 2应注意各类记录格式的电子存档和备份,对于不满足要 求的,应整理成纸质文档保存。 3应及时整理数字化填图成果,对初步遥感地质解译成果进 行复核验证,并随野外测绘工作的开展进行详细遥感地质解译工作。 4数学化填图成果应导入地质信息数据库,并作为其主要 部分呈现在数据库中。

A.0.6数字化填图成果验收应包括下列内

NB/T100742018

NB/T100742018

附录B地质信息数据库建库要求

B.0.1地质信息数据库宜在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准备阶段开展, 宜以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搭建简易数据库,并应随着野外测绘工 作深人逐步更新和完善数据库。 B.0.2地质信息数据库地理范围应涵盖整个工程研究区,坐标 系统应与工程规划设计所采用的一致。 B.0.3地质信息数据库宜以三维仿真场景为基础搭建,宜包括 行政区划、地名、水系信息、交通信息、历史文物信息、遥感影 像、数字地形、工作范围及设计对象。 B.0.4地质信息数据库构建宜包括地形地貌、地层岩性、地质 构造、物理地质现象、岩溶、水文地质条件、遥感地质解译成果 及其他基础资料。 B.0.5地质信息数据库应全面系统、层次清晰、表达直观且使 于查询和展示,各类地质符号的表达方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《水力发电工程CAD制图技术规定》DL/T5127及《水电水利 工程地质制图标准》DL/T5351的相关要求。 B.0.6可利用地质信息数据库与地质分析理论结合开展半定量 或定量的地质空间分析工作,分析成果宜导人地质空间分析成果 于数据库。 B.0.7地质信息数据库宜建立网络共享平台,以使于不同层级 地质人员之间准确、快速、高效地完成对工作区内地质情况的整 理、分析及评价,并顺利完成地质产品逐级校审程序

附录 C 地层地质年代表

NB/T100742018

附录DV字形法则的应用

D.0.1在产状稳定的露头零星地区宜利用V字形法则放线距原 理绘制地质界线。 D.0.2利用放线距原理绘制地质界线应符合下列要求: 1在地形图上标定已知界线露头点位置,通过该位置绘出 一走向投影线。 2计算放线距,放线距为地形等高距与岩层倾角的余切函 数之积。 3接放线距大小平行测定露头点位置走向投影线作许多不 同高程的走向投影线。其高程沿地质界面的倾斜方向逐次降低。 4将各标高的走向投影线与相同标高地形等高线的交点用 圆滑曲线顺序连接。 D.0.3V学形法则制图应符合表D.0.1的规定

表 D.0. 1V字形法则制图示例

E. 0.3 剖面记录可符合表E.0.3的规定

表E.0.3实测地层部面记

注:导线俯仰角土3中“十”表示仰角,“一”表示俯角。

E.0.4泉、并调查记录可符合表E.0.4的规定

E.0.4泉、并调查记录可符合表E.0.4的规定

表E.0.4泉、并调查记录表

NB/T100742018

F.0.1按地势形态划分的陆地地貌类型应符合表F.0.1的 规定。

F.0.1接地势形态划分的陆地地貌类型应符合表F.0.1的 规定。

表F.0.1按地势形态划分的陆地地貌类型

F.0.2河谷地貌类型的划分应符合表F.0.2的规定

F.0.2河谷地貌类型的划分应符合表F.0.2的规定

表F.0.2河谷地貌类型

NB/T100742018

NB/T100742018

附录G结构面类型划分

结构面按地质成因分类宜符合表G.0.1的规

表G.0.1结构面按地质成因分类

G.0.2断层分类宜符合表G.0.2的规定。

G.0.2断层分类宜符合表G.0.2的规定

表G.0.2断层分类

NB/T100742018

G.0.4劈理的力学成因分类宜符合表G.0.4的规定。

表G.0.4劈理的力学成因分类

附录H节理裂隙统计分析

H.0.1节理裂隙统计点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: 1节理裂隙统计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。 2不同工程地质单元应分别观测统计,一个工程地质单元 内不宜少于3个统计点,每个统计点面积不宜小于10m²。 3用于研究构造节理裂隙的统计点,位置选择应避开滑坡, 卸荷、倾倒、风化等非构造因素的影响。 H.0.2野外观测与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: 1记录节理裂隙的产状、延伸长度、张开宽度、节理裂防 面性质、填充特征。 2进行节理裂隙分组,观察研究切断错开、限制终止等分 布规律以及共轭配套规律,分析节理裂隙的成因类型。 3现场绘制节理裂隙编录图,比例尺可选用1:501:10。 H.0.3室内统计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: 1分组统计节理裂隙延伸长度、张开宽度、间距的最大值, 最小值和常见值。 2绘制走向玫瑰图、极点图、等密图,对节理裂隙的产状、 发育规律进行定性、定量统计分析。 3对裂隙的充填程度、充填物进行统计分析。充填程度可 划分为全充填、半充填、局部充填、无充填四个等级。 4分析节理裂隙的成生规律及其与本区构造发育特征的 关系。 H.0.4连通率的统计宜采用现场实测的带宽投影法或节理网络 模拟法。采用带宽投影法统计连通率应符合下列规定: 1统计点应选择在建筑物地基、岩质边坡等工程部位,基 岩露头较好地段或勘探平洞内。

NB/T100742018

FZ/T 14023-2021 涤(锦)纶防水透湿雨衣面料NB/T100742018

2测线方向应根据研究目的确定,宜与剪切破坏方向一致。 3采用实测的带宽投影法时,带宽宽度宜取2m,测线宜 位于中线。 4宜将带宽范围内与剪切破坏方向夹角不大于30°的所有 节理裂隙都向测线上投影,并求出测线上节理裂隙的投影总长 度,剔除重叠部分的长度。 5测线上节理裂隙的投影总长度除以测线长度所得的商: 即为连通率,用百分数表示。 H.0.5在具备大量实测数据的条件时,可采用节理网络模拟法 统计连通率

JB/T 100742018

1为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,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: 1)表示很严格,非这样做不可的: 正面词采用“必须”,反面词采用“严禁”。 2)表示严格,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: 正面词采用“应”,反面词采用“不应”或“不得” 3)表示充许稍有选择,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: 正面词采用“宜”,反面词采用“不宜”。 4)表示有选择,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,采用 “可”。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:“应符合·... 的有关规定”或“应按.·执行”

NB/T100742018

《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》GB50282 水力发电工程CAD制图技术规定》DL/T5127 《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制图标准》DL/T5351

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

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NB/T100742018 代替DL/T5185—2004 条文说明

GB/T 6173-2015 六角薄螺母 细牙NB/T100742018

©版权声明
相关文章